中國自古有“良丁(高明的醫(yī)生)不廢外治”之說,北京市中西醫(yī)結合心臟康復中心自成立以來,不斷完善康復治療體系,在史大卓教授、王碩仁教授的指導下,將中醫(yī)療法融入心臟康復治療當中,繼中醫(yī)內治法、耳穴壓豆、八段錦、太極拳后,增加穴位拍打治療,為患者帶來福音。
《黃帝內經》指出,“氣穴所發(fā),各有處名”。晉代皇甫謐開山名作《針灸甲乙經》,論述穴位的位置和主治。可見很早以前,我國古代醫(yī)家就開始依據腧穴治病,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了腧穴學的完整理論體系。穴位拍打是穴位治療的一種,具有簡、便、廉、驗之特點,治療范圍甚廣,與內治法結合殊途同歸,異曲同工。
心臟康復中心患者多為心血管相關疾患,故而我們選取手太陰心經及手厥陰心包經兩條與心臟疾病更為相關的經脈?梢灾委熜貝炐赝础⑿臒、心悸等癥狀。長期拍打可起到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
其中手少陰心經自心中起始,出來屬于心系,向下貫穿膈肌,聯絡小腸。它的分支,從心系向上,挾著食道上端兩旁,連系目系:它外行的主干,從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極泉),沿上肢前邊,行于手太陰經和手厥陰心包經的內側,下行肘節(jié)(少海),沿前臂尺側,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處(神門),進入掌中,沿小指橈側出其末端(少沖)。本經穴主治“心”方面所發(fā)生的病癥,心悸、心煩、脅肋疼痛,上臂、前臂的內側后邊疼痛、掌心熱。
手厥陰心包經自胸中起始,出來屬于心包絡,向下貫穿膈肌,聯絡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從胸中出走脅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窩下面。沿上臂前邊,行走在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行前臂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的中間,進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沖);它的另一條支脈,從掌中分出,出無名指尺側端(關沖)。本經主治心胸煩悶,心痛,掌心發(fā)熱。
研究發(fā)現長期按摩以及拍打腧穴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從現代醫(yī)學角度來看,按揉穴位主要是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臟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也正是由于穴位按揉拍打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治療后可感到肌肉放松、關節(jié)靈活,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對保證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
(提示:本網站內容僅供參考,不可替代醫(yī)生當面診斷。一切診斷和治療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掃一掃,查藥找藥更方便
|